中新网长沙12月1日电 (邓霞 李韵佳)可与文献对照的盟誓资料侯马盟书、展现中原青铜文化和铸铜技艺水平的侯马陶范、吴王僚当王子时所用兵器王子于戈……12月1日,“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展,共展出149件(套)珍贵文物,展现了晋国600余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观者欣赏晋公盘。中新网记者 邓霞 摄
此次展览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联合承办,以晋国开创霸业之路为时间线索,分“开基立业”“争霸春秋”“余烈三晋”三个单元,循序渐进地讲述了晋国从分封、扩张到称霸中原,再到盛极而衰、三家分晋的历史进程。展出的149件(套)珍贵文物涵盖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兵器等,均为山西博物院收藏、出土山西地区周代重要墓葬和遗址。
其中,晋文公重耳给长女陪嫁的晋公盘精巧可爱,堪称古代嫁妆的“天花板”,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由青铜制成的晋公盘是一种盥器(洗涤的器具),盘内底中央一对精美的浮雕龙盘绕成圆形,盘上饰有鸟、龟、鱼、蛙等多种动物。最有趣的是,19个圆雕动物均可360度旋转,鸟嘴可以自由开合,鳖头也能任意伸缩。此外,晋公盘内壁还有7处铭文,共183字,追溯了晋国先祖唐叔虞辅佐周武王平定天下的事迹。
参观者欣赏展品。中新网记者 邓霞 摄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谢宾顺表示,本次展览是山西地区多项重大考古发现的一次集中亮相。一方面,曲村—天马遗址、羊舌墓地、闻喜上郭遗址、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取得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建立了完整的晋文化考古学编年,很多内容还与史籍相互印证;另一方面,永凝堡、大河口、横水等遗址与墓地的科学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改变了学界对晋南地区西周时期政治格局的认识,为解决西周历史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独特贡献。
此次展览将免费开放至2024年3月17日。长沙博物馆馆长周慧雯表示,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之间激荡相遇,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晋楚文化汇聚交流,共同承续了中华文明丰富生动的历史记忆。此次从山西博物院引进晋系青铜文物精品,让长沙市民在“家门口”见证千年中原历史文化,是该馆秉承“城市博物馆”“大众博物馆”文化担当最生动的注脚。(完)
中新网江西崇仁12月1日电 题:充实“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江西崇仁新乡贤“蔬”写新篇章
作者 巫发阳 杨文辉
初冬时节,走进江西抚州市崇仁县三山乡长仁村甘蓝菜大棚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甘蓝菜长势喜人,一幅翠绿欲滴的蔬菜画卷映入眼帘,大棚内农户们正在辛勤劳作,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图为抚州市崇仁县三山乡长仁村甘蓝菜大棚种植基地内农户正在劳作。(资料图)崇仁县委统战部供图
为充分激活土地效益,新乡贤黄敏科学调整了基地的蔬菜种植结构,进行分季节多种类穿插种植,上半年种植西瓜、冬瓜等产品,下半年种植甘蓝菜,使得原本普通的土地变成了“黄金地”,既充实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我们基地今年下半年的甘蓝菜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亩,预估总产量可以达到180万斤。同时,因为我们采用了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技术,所以甘蓝菜非常受消费者欢迎,销路不是问题。”崇仁县明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敏笑着说。
“大棚经济”不仅是种植户的致富窗口,还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了解,甘蓝菜种植基地为附近的村民们提供了方便的就业岗位,长期吸纳20余名周边村民在基地里务工,村民成功实现了“土地流转+就地就业”,挣上了“双份工资”。
基地务工农户陈梅英告诉记者:“我在大棚做事已经有3年了,我们村好多人在这里做事,一年可以赚3万元,自己赚钱自己花,还可以减少孩子的负担。”
图为抚州市崇仁县三山乡长仁村甘蓝菜大棚种植基地。(资料图)崇仁县委统战部供图
看到基地务工农户的笑脸,黄敏也信心倍增,“今年市场销售前景挺好,我们基地的效益也可观,明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努力把甘蓝菜种植打造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富民产业,也希望带动更多周边的村民群众一起参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像黄敏一样的新乡贤返乡,他们带头发展起了各种特色产业,崇仁县逐渐衍生出了紫薯、玉米、西瓜等农特产品。
近年来,崇仁县紧盯“项目”和“人才”两个关键,坚持新乡贤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新乡贤+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崇仁县积极发挥新乡贤生力军、智囊团、引路人作用,为助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农民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壮大,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下一步,崇仁县委统战部将积极做好新乡贤能人大文章,凝聚乡村振兴推动力,加强与新乡贤密切联系,鼓励引导新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把新乡贤“软财富”转化为“硬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资金强大支撑。(完)